今年倒闭的公司可能会比过去三年都多
2023-04-17 15:10:55 新邮件

T哥的创业呼吸日记

#第 293封信

今天突然发现,我司对面,好像又又又换了一家公司。


【资料图】

20年刚从北京搬来杭州的时候,对门是一家P2P公司,刚刚倒闭,每天有很多大妈大爷上门讨债;

21年变成了一家软件服务商,业务应该挺杂的,人也挺多,装修也大气;

22年是一家亲子教育公司,彻底推翻了原来的装修,十分明亮豪华,但半年后就没人了;

23年,现在,看起来像个小微贷款公司…

这几年都经历了什么啊。。这是

我观察了下,每家新来的时候,都是大张旗鼓装了很久,装完大概几个月,就突然没声响了。后来就看到招牌换了。

我发了朋友圈,很多老板都说这是真的,自己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。

我认真的回看了下,发现,我们的客户还有我接触到的信息,今年上半年倒闭的公司,可能比过去三年还要多。

为啥呢,疫情都放开了,不是越来越好吗?

我和很多老板交流了下,我觉得是这几个原因:

01

三年强弩之末,但上半年并没有预期的报复性消费

过去的三年,所有老板都在盼望着,赶快放开,疫情结束。好像,疫情结束那一刻,人们会疯狂涌上街头,报复性消费。

“抢回丢失的三年!”这是所有老板立下的雄心壮志。

但今年开年以来,消费者冷静的可怕。

是用户没钱了吗?

今年1月10日,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,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.26万亿元。

存款激增,消费迟迟不动。不是大家没钱了,是大家不敢花钱都存起来了。

三年疫情让人怕了,能不花就不花,要花一定要花在刀刃上。

消费保守,消费频次降低,消费额度减少。

20-21 新国货浪潮这一波,什么都好卖,几个亿都不是事儿,但是2023,完全不同了。

冲动消费大幅缩减,好奇消费大幅缩减。

这个传导链条迅速蔓延。国家统计局有个数据,1—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2.9%。

这个还是全国规模,没有算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,个体户公司。

对中小企业来说更为惨烈,很多疫情中没死掉的,苦苦熬啊撑啊,以为在放开后可以大干一场,满血复活,结果没成想死了一片。

经济不是汽车可以踩刹车,是飞机,刹车等于掉下来。

外贸、出口、国际环境的变化,带来的影响力,正在一点一点渗透到整个市场,直到各行各业,直到我们这样的小公司。

前两天和我们群响会员,宁波一个2亿年产值的小家电工厂的厂二代唠嗑,

30年风风雨雨工厂,全盛时期500个工人的大厂,但也在当地镇子只能排的上top20.外贸占了8成,

但去年以来,外贸明显的订单量掉了很多。今年在努力的用内销来平衡,希望内销可以调整到6成。

内销往哪里走,去抖音,去视频号。为什么淘宝和京东纷纷打出要打价格站,价格是底线的口号?

这意味着国内内卷将更加严峻。而这些案例,就清清楚楚的发生在眼前。

02

不会算账,靠天吃饭是大多数企业的死因

钱这个事儿,从2010年后到2020,中国的创业者,好像就没缺过,资本的热钱一轮又一轮的撒。

于是让很多企业,很多老板,丢掉了商业的基本常识,不会算账,靠天吃饭,但以为是靠的自己的能力。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当然也有理由,管他呢,把规模烧起来再说。当资本退潮,2021年新国货资本冷却,就是血淋淋的例子。

之前我聊过一个0融资,活到现在,一年7个亿的品牌。着实不得不拍手称赞。

这个品牌叫暴击独角兽,我和他们的老板小眼,也是我们会员,聊了一个小时。

这是一个神奇的品牌,一个神奇的团队。

2016年在厦门成立,轻食代餐品牌,0融资,

22年做到了近7个亿GMV,今年上半年还在高速增长。穿越了新消费资本寒冬,扛过了三年疫情,每年都在持续增长,且盈利的神奇团队。

给你看看,他们是怎么算账的,怎么抠利润的

太强悍了。

1、不做第一,做利润

16年从鸡胸肉这个单品切入,19年完成了0-1亿的突破,在淘宝完成,没有任何推广费用,且持续盈利。

核心原因:

不做第一名,因为第一名在资本催熟下为了规模,大概率是亏的,

利用资本给市场的教育,吃下沉市场的广阔流量,主要以学生群体为主。一切面向利润;

2、渠道定制

1-2亿,靠的是淘宝之外的电商平台,拼多多,京东,以及后来的抖音,加上21-22年,各个平台迎来全满爆发。

基本上这四个平台,gmv分布非常平均,基本各自在1.5亿左右。

核心逻辑是,针对各自平台渠道的特点,定制不同的产品策略。比如拼多多能爆的品,在抖音一定不成立,因为成本结构不同。

所以才能有1+1+1+1大于4的成绩。

3、产品的策略非常清晰,执行很彻底,渠道定制产品,

鸡胸肉打爆后,竞争白热化,拼不过资本玩家,于是做多sku,秉承每个食品的细分类目,都可以用少盐少糖的健康理念重做一次,开发了250个sku。

同时拆分组织结构,每个渠道都是独立的子公司,每个渠道都专注在自己的渠道上,缩短决策链路,

只要能够赚钱,只要能够用品牌的产品和基因,用品牌的后端和规模优势,能够赚钱,那就快速上。

4、为什么可以开发250个sku,且能盈利。

向上游控工厂供应链,开新品的速度可以缩短到1个月,只要达到60分,就推上去,

先用自己70w的私域快速测,测好了,再去适配不同渠道,不同人群。所以长期的训练下,对品的把握很有经验。

5、轻食减脂的健康产品,门槛低,没有明显的护城河,除非第一名有极强的优势,否则永远都会被卷。

所以不争第一争利润,每个品去做各自渠道的老三老四,甚至老十,只为利润这一个结果负责。

然后同时向上,去控工厂供应链,至今没有分过红,投资了一些自己的工厂,向下,孵化自己的流量操盘公司,以及其他项目。

6、这个公司的基因里,都刻着对利润的饥渴和不安全感。

最开始没有顺利拿到融资的机缘巧合,造成了他们在每一次的抉择中,都在倒逼自己的产品模型要盈利。

时刻在问自己,是否盈利,盈利是否是健康的。一旦发现鸡蛋在一个篮子里,就会疯狂的去布多渠道,分摊风险。

7、2023的规划,依然围绕利润的安全感,要尽量规避线上无限货架的内卷,去打线下的有限货架。

这样的团队太可怕了,低调赚钱,清醒又凶残。

我在我们会员库中看到,这样的案例,越来越多。

这说明什么,为什么之前我没看到,因为他们在之前的一切喧哗中,低调赚钱,算清楚每一笔账,一步一步靠自己。

这样的打法,将是接下来所有品牌商家学习的榜样。

03

垂直行业+有钱的人群+高利润产品

去年开始,各平台 KOL,尤其是接广告的博主们,收入狂跌。头部跌 20%,中部腰斩。

甲方预算缩紧非常明显。觉得辞职做个号接单子赚钱的朋友们注意了,没那么容易了。这个传导链条才刚刚开始。

但也不必一杆子打死说自媒体不行了。赚钱的大有人在。

最近看到的案例基本都是,垂直行业➕有预算的人群➕高利润的品。流量规模不是唯一,甚至不那么重要。

一个几千粉的医美账号,可能比百万粉的大学生求职账号,商业价值高几十倍,就是这个意思。

这话说多了没意思,群响从去年就开始喊,不求规模,利润第一。

今年更加如此。渲染寒冬没有任何意义,我觉得是需要所有创业者,

打起精气神!提起一口气儿!

不要盲目预期老天给饭吃,环境好了你就好了。

不要盲目乐观,谨慎看待消费预期,认认真真,脚踏实地的,扎进自己的行业,深入产业上下游。

垂直行业+有钱的人群+高利润产品,这是我们看到所有活着的,赚钱的公司的公式。

对于个人也是一样,你躺不平的,也不会一夜暴富的,多多研究行业,多多让自己成为综合性人才。

总之,预期向好,但更需要稳扎稳打,

不求大爆发,但求月月有利润。大家一起向前喔。

以上,欢迎交流。

更多创业呼吸日记:

我的故事:

我唯一的个人微信添加请备注来自公众号 并告诉我你是谁
相关新闻: